娃一满了三岁,当妈的感觉立马被全世界的培训机构所呼唤。 这个说三到四岁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再不让孩子来我这儿感知啥叫系统性语言学习就晚了;那个又说学艺术是帮助孩子多掌握一种表达方式,让孩子在成长路上不再倾诉乏力;两头的试听课还没整明白呢,第三家又打来电话说学知识学技艺都虚呢,姐你肯定盼着孩子身强体健自信大方有男人样儿吧,赶紧带着他来学跆拳道打球攀岩啊。 于是,作为资深选择恐惧症患者加之分身乏术,我只能赶紧心怀虔诚去各大亲子论坛取经。结果一看不得了,小心脏扑通通乱跳的更厉害了:《孩子与生俱来七大潜能》《宝贝的十项才能等你发掘》《再看不到孩子的才华你就耽误了他!》——爱马光把这些标题砸到朋友圈感觉就会火。可一旦冷静下来细想,我这坑娃小能手就不愿买账了:不管是七大还是十项或者早晚,这个世界上能有所成就的人不超过百分之一,而他们有所成就的前提,一定不是爸妈拿着样板化育儿理论来对号入座。 大概是一年前读过一篇文章,解密天才的:198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Bejamin Bloom将自己多年的调查编辑成书,《如何培养天才》,他走访了数百名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后得出结论:天才不是被发现的,也不绝对取决于IQ值,而是通过后天训练得来的。 这条结论绝不仅仅是一家之言,1993年另一位来自迈阿密大学的教授进一步将这个道理验真:柏林音乐学院里,普通学生练习弹琴4000小时,优秀者8000小时,卓越者无人低于10000小时。 2008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最终把这10000小时上升成了成功的基本定律并推及其他行业:甲壳虫乐队,比尔盖茨,莫扎特,毕加索,乔丹,功成名就前无一不经过10000小时的专业训练。 ——原来这就是所谓天赋的秘密:兴趣+持之以恒。 地球上人多,咱中国人口更是稠密。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受智力与体力的先天性限制,竭其一生,能在单一维度上取得小范围内的成就已实属不易,更别提要在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天空留个印记了。所以学会做减法,在某个点上钻的越精越好,这不仅仅是脚踏实地来达成自我实现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类承认自身渺小、对广阔星空施以敬意的必然选择——尽管这种减法原则在我我大中华泱泱几千年的主流文明中占位微弱:中华文明向来求十全十美,求天时地利人和同时降临,求琴棋书画样样皆同,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大概是因为在我们的文明里,几千年来虽然政权更迭,但执政者制定政策时往往非体系化、非科学化、非持续化,而政策的朝令夕改直接导致了宏观环境的瞬息万变,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反过来又诱发里老百姓内心的低安全感、求稳情绪。为求生存,历代口口相传的民间智慧习惯性"把鸡蛋放到不同篮子里"。 然而时代的发展已经步入到了让我们的下一代不仅求生存,还求实现的时间门槛内。我来了我做了已经不是目的,我来了我做到了才是快乐的源泉。 这种背景之下,孩子要发展要实现最大的障碍真不是自己,而是家长如何克服内心魔障不求全——我在父母论坛最常看到家长发问的另一个题目是,我的孩子偏科怎么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这种非典型母亲通常感到无语,要知道歪果仁早都做了研究说偏科的孩子成人之后是最适合做学问研究的,因为他们既专注又勇于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说不,这样的人才爸妈不去鼓励反而跑去参考《如何发掘孩子十项潜能》,真有点儿本末倒置。 所以我最敬佩身边的一位妈妈了。孩子从小到大,她都很少追求:我的孩子要比别人说话早、跑得早、个子高、唱歌好,她做的仅仅是,既然孩子喜欢看绘本,就陪着他一天天的看。朋友圈儿里她晒过孩子读过的书,三岁多的小朋友,看完了满满一小书架。 有时候带着团团和他一起出去玩儿,孩子处处见多识广的样子,什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 我还有一位朋友,她父母早年着急上火地对她悉心栽培,绘画书法乒乓球钢琴英语奥数......可成人后她选择成为了一名快乐的专柜化妆师,至于那些破钢琴破毛笔,朋友说,我自从自己住以后再也不用碰了。 我常常想,这个世界最值得我们庆幸的一点就是,无论它在多少维度上造成人生而不平等,它在10000小时原则前面确是铁面无私的:你可以生来智商超人,继承常人望尘莫及的财富、社会地位以及权力,但只要你想在任何一方面有所建树,就必须咬牙持之以恒的付出,无一例外。而便你不愿成为鸿鹄只想享受燕雀的小美好,你仍然需要做到燕雀的小付出。 昨晚团团在纸上画了大大小小几百个圆圈,我一直不去打扰他,只是悄悄地放了盒酸奶在他旁边。不过等他有空了,我倒是真想和他讲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妈妈虽然热爱码字儿,但行文真的浅而糙。不过,就这摇摇晃晃的文学底儿,也是靠从11岁起读红楼百遍勉强糊起来的。 最好的天赋,叫坚持。 (责任编辑:明少) |